近日,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儿科、麻醉手术科、耳鼻喉科、内镜中心多学科协作,成功为一名刚满周岁的幼儿实施高难度支气管镜下气管内异物取出术。患儿最终脱离危险,现已康复出院。
刚过完周岁的小宝(化名)家住内蒙,在家中独自吃花生时不慎将花生仁吸入气管,引发咳嗽。家长立即进行拍背,从小宝口中抠出半粒花生米,观察到孩子呼吸平稳,以为问题已经解决。次日小宝的咳嗽症状加剧,并出现气喘。家长带小宝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并未发现支气管异物,随后给予输液和雾化吸入治疗。经过两天的治疗,小宝的咳嗽和喘息症状反而逐渐加重。经多方打听,家属决定连夜带小宝到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入住儿科病房后,儿科主任贺兆平在查房过程中发现,小宝的病史、查体结果与外院的影像学结果不符,决定立即在我院重新进行胸部CT+三维重建检查,并第一时间请CT室毛卫霞副主任阅片确定支气管内异物存在。儿科第一时间邀请麻醉手术科开展讨论,面对小宝年龄小、血氧饱和度低、麻醉耐受性差等复杂情况,经积极讨论,决定行全麻下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本次手术中,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需共用一个狭小气管通道的同时,既要保证患儿通气顺畅、充分氧合、麻醉深度足够,又要争取平稳快速的康复。麻醉手术科惠勇主任与儿科共同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和麻醉及手术风险,党炳文副主任医师与家属充分沟通,备好急救复苏药品及物品。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首先给予面罩吸氧,使缺氧先得到初步改善,以提高机体氧储备,随后置入喉罩。由于小宝的气道压极高、手术耐受差,可供内镜下操作的时间极短,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手术过程中,儿科马宁副主任医师和梅玲华主任医师协同配合,反复用支气管镜异物取样钳取出两个米粒大小的花生米碎渣。然而,当取出这两个花生碎渣后,小宝已经无法耐受进一步的手术操作。

图片说明:(左图:手术中 右图:从患儿气管内取出的异物)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医务部组织儿科、麻醉手术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镜中心、耳鼻咽喉科等科室的专家紧急在手术室召开多科会诊,重新评估病情并制定应急预案。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尹建威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再次予支气管异物网篮成功将半粒直径为8mm的花生米完整取出。随着异物的成功取出,小宝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喘鸣消失,高气道压下降,终于转危为安。
异物成功取出后,因气道内操作术后发生呼吸道梗阻的危害明显增加,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并吸入纯氧,行双肺听诊及时发现右肺哮鸣音、双肺痰鸣音明显,提示有继发肺部感染,彻底清理呼吸道,吹张患肺。待患儿完全清醒,SpO2>98%后,拔除气管导管,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循环稳定,无不良反应,安全返回病房。

图片说明:患儿家属给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经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小宝现恢复良好,其家属对医院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全方位的照顾表示万分感谢,并送上了一面锦旗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此次成功救治,不仅展现了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各科室能够迅速响应,紧密配合,为患儿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此,医护人员提醒广大家长,婴幼儿由于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进食过程中容易发生呛咳和异物堵塞气道的情况。因此,家长们要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安全,避免给孩子食用坚果、豆类等容易引起窒息的食物。同时,在孩子玩耍时,也要加强看护,防止其将小物件放入口中。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小科普
气管异物吸入(foreign body aspiration, FBA)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患儿以1~3岁多见(约80%),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农村多于城市,异物种类有机类多于无机类,右侧支气管相较于左侧解剖上较粗、短、陡直,异物易留滞。2017年,气道异物死亡在全球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因排行中居第2位,死亡率约为5.44/10万。在中国,气道异物是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死亡率为8.57/10万。
异物吸入后可能嵌顿在肺的各级支气管,造成阻塞部位以下的肺叶或肺段发生肺不张、肺气肿的改变造成直接损伤,存留的异物导致炎症反应、感染、肉芽形成等形成间接损伤。
三岁以下的孩子很长一段时期是通过口腔认知事物的,需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不要口中含物,在食用坚果、糖果、果冻以及小型带核的水果时,一定要有大人陪同,并且吃东西的时候要专注,不能嬉笑、哭闹,如在进食过程中,发现孩子有喘气、憋气的情况,应第一时间通过海姆立克法救治,随后来医院进一步检查,查看气道是否还有异物,如有异物则需通过支气管镜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