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破解传统临床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学习”的核心痛点,切实提升医学人才的临床适配能力与综合素养,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医学检验科勇于突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在科室临床教学中首创并成功落地“反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此举不仅是对传统“教师主讲、学生聆听”带教模式的重要补充,更旨在通过角色重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锤炼临床思维能力,拓展学术视野,为医学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直面教学痛点:传统模式的局限与“反转”的必要性
传统临床实习教学多采用“单向灌输”模式:带教老师围绕知识点逐一讲授,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然而,医学知识体系庞大复杂,且与临床诊疗场景高度绑定——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转化为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瓶颈。
基于对这一痛点的深刻认知,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医学检验科团队经过反复研讨与筹备,决定以“反转课堂”打破固有教学框架:让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讲授者”,通过“自主备课、上台讲解、师生互动”的全流程参与,倒逼学生主动梳理知识逻辑、关联临床案例,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深度跨越。
首次实践落地:教师示范引路,学生主场绽放风采

首次“反转课堂”活动上,设计“教师示范+学生主讲”两大核心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取得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活动开篇,微生物室资深带教老师武军霞率先以《常见曲霉菌的形态学鉴定》为主题进行示范授课。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巧妙结合“高清镜下形态图+临床病例案例”,并运用“比喻式讲解”,将原本抽象晦涩的微生物形态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便于记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传递的实用性与感染力。武军霞老师的示范不仅为学生后续的自主讲授树立了“高标准标杆”,更以生动的教学形式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信心。
随后,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实习同学惠捷作为“反转课堂”首位学生主讲人,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临床案例分享。她别出心裁地以“一管异常颜色的尿液”为切入点,从“临床现象”反向推导“理论逻辑”—— 围绕尿液标本的颜色、尿量、透明度、尿比重、酸碱度等核心指标,逐一梳理“指标异常的临床意义”,并结合《临床检验基础》中的理论知识,还原 “发现问题(异常尿液)→分析问题(指标关联病因)→解决问题(推导可能诊断方向)”的完整临床思维过程。惠捷同学的讲解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既覆盖了核心知识点,又融入了自己对“理论联系临床”的思考,其自信的表达与扎实的功底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此次“首秀”不仅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更给其他实习同学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自主学习+汇报” 范本,显著增强了大家参与后续“反转课堂”的积极性。
创新意义:不止于“形式反转”,更在于“能力重构”
我院医学检验科推行的“反转课堂”,绝非简单的“教学角色互换”,其深层价值体现在对医学生“综合能力” 的系统性培养,具体可概括为四大维度:
强化知识内化,提升临床应用能力:学生在“自主备课”过程中,需主动梳理知识框架、查阅临床指南、关联真实病例,这一过程让知识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建构”,记忆更牢固、应用更灵活。
锤炼临床思维,提前适配诊疗逻辑:以“临床实际问题”(如异常尿液、感染病例)为切入点,倒逼学生模仿临床医生的“诊疗思路”分析问题,帮助其提前适应“从‘书本’到‘病床’”的思维转换。
推动教学相长,激活课堂互动氛围:学生在讲授中提出的“独特视角”(如对某一指标的新理解),往往能启发带教老师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师生提问、同学互评”的环节,让课堂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氛围更活跃。
提升综合素养,助力全面发展:公开讲授的过程,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而备课过程中与同学的交流协作,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团队协作意识。
此次“反转课堂”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交大一附院本部杨玉琮老师的专业指导与大力推动,更标志着我院医学检验科在临床教学改革中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医学检验科将持续优化“反转课堂”模式,逐步扩大参与范围,覆盖更多实习院校、更多检验亚专业;另一方面,丰富教学主题,增加“病例讨论式讲授”“技能操作演示式讲授”等形式,推动其从“创新尝试”转变为“临床教学常态环节”。以“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为医疗行业输送更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技能过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优秀检验人才,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