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网站!
总院区榆林医院关于医院新闻中心智慧医疗院务公开科研教学党群工作招标采购
新闻动态

第三十期【百年二院·塞上名医】马秉张:慧眼仁心做良医

作者:yley文章来源:榆林市第二医院发布时间:2020/5/20 18:17:00阅读:1235


第三十期【百年二院·塞上名医】马秉张:慧眼仁心做良医
——记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马秉张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马秉张行医生涯。诗和远方是美好的风景和希冀,马秉张的“远方”就是每一位治愈的患者,而他的诗就是责任和使命。正是凭着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无限热爱,他无怨无悔,呕心沥血,精研技术,慧眼识病魔,仁心救患者,行医三十五载,留下一片赞声。

马秉张,内镜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参加工作30余年,曾于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擅长:食管、胃、肠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断、无痛胃肠镜检查、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内镜下治疗技术(EMR、EUS、ERCP等)。治疗食管、胃、肠道疾病,已积累上千例相关手术操作经验。

35年初心不改


“我家里人都是医生。”谈起了对医学萌生的初印象,马秉张如是说。自小的耳濡目染,让他与“医”、“患”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为何从事内镜诊疗,马秉张的思绪被拉回到35年之前,“我是1985年来的二院,开始想干的是皮肤科,但是当时的胃镜室只有一个医生,我就被分到了胃镜室。”马秉张说,当时的胃镜室隶属于功能科,内镜对于患者而言也仅仅是一种检查手段,整个科室一共只有两名医生,每周开展1——2次检查,虽然从事的并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但马秉张迅速调整了心态,他说:“不存在挑三拣四,在哪儿也是为患者服务。科室里就我们两个人,又当医生又当护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秉张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三十五年。

看似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马秉张停下前进的步伐。他坚信,“当医生,要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就要不断充实自己。”他曾先后到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外出学习交流极大地拓宽了马秉张的视野,“在北京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我接触到了内镜外科这个概念,回来后逐渐在科室里开展内镜下的治疗,让内镜中心从过去的检查科室向治疗科室转变。”马秉张说。在他的带领下,内镜中心已发展成为集电子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手术于一体的消化内镜学科,高峰期日就诊人数突破80人次。

马秉张视患者如亲人,在医术上力求精湛,在学术上攻城拔寨,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在治疗食管、胃、肠道疾病方面,已积累上千例相关手术操作经验。

救命胜救火

马秉张常说,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奉献,要对得起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从医35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救治病人的工作中。

去年夏天,突降暴雨,街道上的积水像山洪。马秉张刚刚下班回到家里,便接到电话,有位做完黏膜剥离的患者因不到时间就起身上厕所,止血夹脱落,突发大出血。马秉张冒着暴雨驱车赶往医院,“那天来医院的路上,雨水从车门里灌进来,就怕熄火,根本不敢停,一路上就一个信念,一定让我把车开到医院,病人正等我呢。后面才知道,那天的雨有多大。”马秉张说。来到医院后,他紧急投入救治中,患者出血量超过3000ML,已经进入休克状态,内镜下视野里全是血红一片,要找到出血点极其困难,马秉张和团队的其他医生一起,耐心、细致地摸排,终找到了出血点。忙完已是凌晨,马秉张担心患者再出现意外,晚上一直守在科室里,直到患者血压平稳,才舒了一口气。

无数个夜里,他挑灯为患者做急诊胃镜,为食管异物患者解除病痛……凭着对工作的认真,也拉近了他与患者的距离。在马秉张的从医生涯中,这样的事情早已记不清发生过多少次,面对赞誉,他总是一笑而过。同一科室的年轻医生都说:“马主任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关心,总是尽大努力去满足患者的需求,加班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正是这份医者的情怀和责任,马秉张成为了就诊患者心中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循循诱善敢“放手”

 在马秉张看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带领着榆林市第二医院内镜中心从弱到强,飞速发展,内镜中心得到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同,榆林二院内镜中心出具的诊断报告,省一级医院全部认可。

谈起管理经验,马秉张说放手让下属去干,多关心、信任、鼓励他们,要给下属足够的发展空间。为了让年轻人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打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潜规,为年轻医生争取手术机会,自己则甘当绿叶。每次临到科室有重大手术,他都会参加,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手术过程,并给予相关指导。马秉张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是科室里的每个人都能完成高难度手术,那这个科室肯定就能发展的很好。年轻人成长到一定阶段该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但也不是盲目的放手,要根据他的技术水平。敢于放手、善于放手的做法既是为年轻医生加油鼓劲,也让他们有机会更快地成长。”在马秉张的言传身教下,内镜中心的医生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好手,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

除了对科室里的年轻人“放手”,面对前来进修、实习的医生,马秉张也会适时“放手”,给予他们操作机会。他说:“我也到外面学习过,大多数时候都是观摩学习,记下来回来以后再实践,但我觉得这样不好,所以来我这儿学习的人,在合适的时候,我都会给他们操作的机会,只有自己动手,才能掌握技术。”他说,“过去咱们市里的医生都是到外面学习,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到我这儿来进修,因为上手操作的机会多,能学到东西。”

如今的榆林二院内镜中心已经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科室,成立了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榆林市第二医院分中心(李兆申院士榆林市第二医院工作站),下设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等机构,拥有符合国家卫健委内镜质控标准要求的国内先进的清洗消毒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可开展EMR、ERCP、EUS等高尖端诊疗技术,受到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