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肿瘤科开展首例改良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即将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的方法,是肿瘤患者行中长期静脉输液或化疗等综合治疗常采用的输液工具,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赛丁格技术穿刺是目前PICC置管常用的技术,但是操作中的扩皮过程,易损伤皮下淋巴管,引起穿刺点渗血渗液的概率高,穿刺点渗血渗液不仅增加感染风险和维护次数,同时也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降低此类风险,提高PICC置管术中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降低术中疼痛及术后渗血渗液的发生,成为很多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肿瘤科在总院派驻主管护理师张维老师的指导下,由静疗专科护士高小元配合,开展改良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新的方法采用12号针头(1.2mmx32mm)进行扩皮,使用这种方法扩皮,患者穿刺部位伤口小,能够有效降低疼痛感,减少穿刺部位渗血,同时降低了护士更换贴膜的频次,且无导丝断裂在患者体内、伤口难愈合等风险。
在PICC置管术中应用改良扩皮法,能够显著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量,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整体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