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网站!
总院区榆林医院关于医院新闻中心智慧医疗院务公开科研教学党群工作招标采购
新闻动态

第三十四期【百年二院·塞上名医】张振榆:一片丹心通素问

作者:yley文章来源:榆林市第二医院发布时间:2020/6/3 18:42:00阅读:4412


第三十四期【百年二院·塞上名医】张振榆:一片丹心通素问
——记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张振榆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誉为国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有这样一位老中医,他秉承“茹古涵今,兼收并蓄,立足临床,重在创新”的医学思想,一片丹心,精研《素问》,以传统的医术造福广大患者,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换来了患者的称赞。他就是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张振榆。

张振榆,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榆林市十佳名中医,国家级中医学术继承人,榆林市美卫生工作者服务标兵,现任中国卫生保健基金会肾病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深得其父著名老中医张世雄的真传,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榆林报及陕西省各界导报多次进行报道,誉为“德艺双馨的白衣天使”。在治疗慢性胃炎、肝硬化、糖尿病、男性不育症、牛皮癣、肿瘤术后等多种疑难杂症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

师古而不泥古

“医术高、医徳好”——这是病人和同事对张振榆躬耕杏林四十余载的朴实评价。张振榆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国家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他的父亲是榆林市有名的老中医张世雄。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在选择专业时自然而然地从事了中医。1976年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自己书本知识,在治疗肝硬化、糖尿病、男性不育症、牛皮癣、肿瘤等多种疑难杂症方面,张振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疗效显著。

张振榆师古而不泥古,对前贤提出的理论、原则和方药加以补充或发挥,不断突破,治病不拘成见,提出“取象类比法的临床应用”等一系列具有较高临床指导价值的新论点,并通过实践得到验证。

《素问》即问本,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中医理论之渊薮。张振榆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自创的以子补子“十子汤治疗男性不育症”、以皮治皮“十皮饮治疗牛皮癣”、以形补形“肾炎合剂治疗慢性肾炎”、以骨养骨“雀脑散治疗脑瘫”、以蝉鸣治耳鸣“安宁方治疗神经性耳鸣”,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填补了几千年来中医对取象类比法没有临床治疗总结的空白,先后撰写了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业务论文30余篇,并指导其子共同总结祖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从医文、医方、医案三个方面编撰《张世雄经验集锦》一书,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临床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他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年诊治患者突破2万人次,深得患者好评和信任,誉满塞上驼城。

良医须精而诚

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问题,药王孙思邈在1000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大医精诚”。“精”就是要有高超的医术,“诚”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张振榆坚持践行这一思想,40多年来,他和病人建立起了如亲人般相互信任的关系,不少病人辗转找来,非要张大夫看病不可。

张振榆参加工作之初,曾有一位小纪汗的患者家属前来求医,患者因瘫痪在床,无法到医院,张振榆主动提出上门送医。那个年代,交通条件极差,他就骑着自行车,每次往返几十里路,坚持上门诊疗半年多,在他的努力下,患者奇迹般地痊愈了,全家人激动不已,张振榆也因此收获了人生第一面锦旗“亘古残疾妙手回春,十里送医一代新风”。这面锦旗在后来的日子里始终激励着他,他还曾坚持十余年为一名半身不遂的患者上门服务。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张振榆善于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处于不同的时期,因病施药。20年前,曾有一位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因家贫无力承担住院费用,张振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彻底康复。前段时间该患者来医院体检,特地来感谢张振榆:“自从张大夫给我看好了病,这么多年再没犯,今年刚刚做的体检肝功化验都正常,他就是我的大恩人。”

从医以来,张振榆每年都要参与各类义诊活动,他始终保持一个习惯,就是为每一位义诊的患者填写病例,张振榆说:“看病不能嫌麻烦,更不能图省事,给病人留病历,看似小事,但今后拿上这个病例不管是去找那个医生,就有了依据,医生就可以根据之前的处方和他现在的情况,及时调整,做到对症。”

杏林花繁叶茂

张振榆身上有一种大医风范,很多人崇尚的并不是他身上诸多专家名号的光环,反而是那常常挂在脸上的温和笑容,谦逊热情的态度。

中医事业能否发展壮大,与对下一代中医传承者的培养教育休戚相关。除了学校的专门学习以外,传统中医的培养有三种方式:家传、师徒传承和自学。作为“国家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张振榆十分注重培养后辈,时刻关注中医事业下一代成长。为了杏林花繁叶茂,他医教研兼修,承担临床带教任务,亲手相教,毫无保留,带出学生千余人。在他的影响熏陶下,儿子张伟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并能独当一面。

张振榆教给后辈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医德”。他说:“一个西医从医学院毕业5——10年就能站稳脚跟,而中医往往需要15——20年,所以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下功夫积累,才有可能成功。都说言传身教,我现在都记得,我父亲给人看病的时候,就是来了地委书记,也得跟老农民一起排队,从来没有特殊,这种作风深深影响着我,我希望也能给自己孩子和后辈做好榜样,让他们认识到‘医术乃救人之道,医德系立人之本’,让他们的从医之路走的更扎实。”

 “简便验廉” 是中医传统特点,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很多患者都说:“张大夫看病认真,开的药便宜又管用,人没有架子,是好医生。”在张振榆看来,能治好病,是合格的医生;能花少的钱治好病,才是好医生,中医“简便验廉”的传统绝对不能丢弃。

近年来,由于受西医的冲击,中医药面临着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张振榆总是告诫后辈,中医有许多优良传统,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张振榆欣慰的是,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大好时机,国家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到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筹划部署,中医药的发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