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帮扶的道路上,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始终步履不停。自我院派驻专家团队入驻多伦县总医院以来,一段段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医疗故事在这片广袤草原上不断书写,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支由多学科资深专家组成的精锐团队,来自神经内科、骨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多个学科。抵达多伦县总医院后,他们迅速投身临床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使命。
在神经内科领域,余凡主任医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每周一、三、五,她都会准时出现在专科门诊,为当地患者耐心诊疗。不仅如此,每周的科内大查房也是她向当地医护人员分享先进诊疗经验、规范诊疗路径的重要契机。
为提升当地神经内科的诊疗水平,余凡主任医师精心组织开展了“急性脑血管病早期识别与规范化诊疗”专题培训。培训中,她系统地讲解了NIHSS量表应用、影像学判读要点以及最新的治疗指南。针对个体化用药方案制定原则,结合典型病例,深入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策略的临床应用指征,切实强化了多伦县青年医师的临床决策能力。
在病历书写规范方面,余凡主任医师也下足功夫。她牵头修订入院记录专科查体模板,新增神经系统专科查体条目,并通过双人核对、典型案例示范等方式,让书写标准更加规范,确保专科体征记录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同时,她开展的“以查体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示范查房更是一大亮点。查房现场,她熟练地演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病理反射鉴别等规范化操作,结合患者肌力分布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抽丝剥茧般剖析定位诊断逻辑链,还同步指导医患沟通技巧,运用“视触叩听 + 问”五维教学法,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体征判读的重要性。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王小平副主任医师同样贡献突出。在日常工作中,他认真组织科室医疗团队开展例行查房,重点核查在院患者检验指标动态变化,督导主管医师对异常检验结果进行动态追踪监测,并根据病情演变特征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
面对呼吸危重症患者,王小平副主任医师积极主导多学科诊疗。曾有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王小平副主任医师通过完善血气分析及影像学评估,制定了包含抗感染策略调整、支气管舒张剂阶梯应用及营养支持的综合诊疗方案,成功帮助患者缓解病情。4月11日,一位患者突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情况危急。王小平副主任医师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组建抢救团队,果断行紧急气管插管术接机械通气支持,同步开展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调控。经过持续抢救治疗,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骨科的陈贵主任医师入驻后,立刻开设“骨科专家门诊”。每周,他都会接诊超50人次的患者,为众多饱受骨科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希望。同时,他积极开展手术示教,包括左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左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左股骨粗隆下骨折髓内针固定术等。其中,有一位86岁高龄且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情复杂。陈贵主任医师组织多学科(MDT)讨论,精心优化围术期管理方案,最终成功实施骨折闭合复位骨髓内钉固定手术,用精湛医术和担当精神诠释了“生命至上”的理念。


除了治病救人,专家团队还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通过“床边教学”“手术示教”等模式,他们将前沿的医学理念融入日常诊疗。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指导优化诊疗方案100余例、专科会诊10余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专业能力过硬的医疗人才。
4月11日,在多伦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力提升第一期培训会议上,余凡主任医师和王小平副主任医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专题学术讲座。余凡主任医师以《脑卒中的慢病管理——从急性期到长期康复》为主题,系统阐述了“防——救——康”全周期管理理念,强调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其中的关键作用。王小平副主任医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规范化诊疗》专题讲座,则构建了“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闭环管理体系。他提出通过便携式肺功能仪开展社区筛查,可将早期诊断率提升35%,并结合GOLD分级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创新性地倡导“药物疗法联合呼吸康复训练 + 营养干预 + 心理疏导”的整合医学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系统性指导。
未来,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将持续加大医疗帮扶力度,让更多基层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相信在我院与多伦县总医院的携手努力下,一定能为“县域强医”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为当地百姓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